首页 > 墓地资讯 > 墓园文化 >上海古园墓地开展生命文化教育,推动公墓现代转型

上海古园墓地开展生命文化教育,推动公墓现代转型

 

   冬至临近,由上海滨海古园墓地和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主办、上海民政科研中心(殡葬)协办的首届“古园杯公墓生命文化教育” 理论研讨会于12月15日下午在上海滨海古园墓地举行。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相关领导出席会议,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乔宽元、鲁虹、林凤、魏东,同济大学教授丁长友及市原科委副主席胡家伦参与了研讨。十九大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日前,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依托现有殡葬设施资源,建设一批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打造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平台。公墓的传统功能被赋予了全新的内容:挖掘和利用公墓教育资源,开展生命文化教育,推动公墓现代转型,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是公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滨海古园墓地总经理李忠玉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古园的文化建设工作,并感谢各位领导、专家参加研讨会,为公墓生命文化教育建设贡献智慧。30多年来,滨海古园墓地在本市的殡葬改革中取得了大量成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客观上,也发挥了公墓的生命文化教育的功能。在当前,如何在更高水平上系统地、科学地把公墓的生命文化教育功能彰显出来,产生功能的放大,使公墓成为社会上不可或缺的生命文化教育基地,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和持续的创新,需要大家共同出主意、理思路、想办法,提方案。与会专家各抒己见。乔宽元教授在发言中用“新时代、新作为、新行动”肯定了古园墓地率先开展公墓生命文化教育理论研讨。乔教授还结合时下热门电影《寻梦环游记》,分析了目前教育体系中过分强调知识教育,忽略死亡教育和生命文化教育的现状,指出公墓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的社会意义。

   其余专家、领导也纷纷从不同角度发言,揭示了生命文化教育对公墓现代转型的意义、古园墓地在生命文化教育中的历史责任,分析了公墓生命文化教育与殡仪馆生命文化教育的区别和联系,此外结合英烈苑、园丁苑、天使苑、海葬楼等现有文化资源列举了古园开展生命文化教育可依托的载体及可预见难题。发言既有思维上的广度,也有问题研究的深度,为公墓生命文化教育建设作了充分而详尽的理论建设,明确了建设方向。

   专家发言结束后,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副主任钱天才致辞,对古园长期以来重视文化建设给予肯定,并对接下来开展的生命文化教育项目寄予期望。当天,滨海古园墓地中层以上干部近20人一起列席参加了研讨会。

 

【 字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