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墓地资讯 > 墓园文化 >上海古园墓地:寒冬来了,什么最暖心?

上海古园墓地:寒冬来了,什么最暖心?

上海古园墓地:寒冬来了,什么最暖心?

   转眼已到了大雪时节,上海古园墓地小编虽说手机不离身,却是个大迷糊,前两天照例穿个外套就出门了,结果切身地感受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冬天一个被窝的距离。所以,今天的微信,来点暖心的。

   爱相送,情满园。

   本是滨海一块盐碱地,因为有爱,成为了一片有故事的人文风景。为了延续爱心,继续承担社会责任,兑现企业的承诺,11月19日,上海滨海古园墓地于爱心苑举行以“爱相送 情满园”为主题的第十次无主骨灰安葬仪式。时值深秋,但活动现场,鲜花点缀,音乐轻送,没有萧瑟寂寥,而是暖意融融。古园墓地的工作人员以爱心志愿者的身份,敬送50具无主骨灰入土为安。在王菲《天上人间》的歌曲背景下,全体工作人员一并为纪念碑献上鲜花。殡仪馆中无人认领的骨灰是一个已经长期存在的现象,由于受家庭人口结构形式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市区殡仪馆内无人认领的骨灰数量越来越多,如何处理这些骨灰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为此,经过多次考虑与多方协调,上海滨海古园墓地决定着手为这一问题提供一种解决的方法。早在2002年,滨海古园墓地就安葬了187具殡仪馆中长期无人认领的无主骨灰;2008年冬至前夕又正式举行了安葬仪式,305具无主骨灰入土为安,当年还树立了名为“望亲”的纪念碑,通过多种方式呼唤家人前来寻亲,同时还将举行活动的当天日期11月19日定为无主骨灰纪念日;2009年清明前夕,又新增了305具无主骨灰,迄今为止,滨海古园墓地爱心苑的无主骨灰纪念碑已共计安葬了1439具无主骨灰。

   笛至意暖,情归古园。

   音乐是人类灵魂的避难所,最后的送别,让音乐伴着亲人去远行。 2017年12月10日,阳光和煦,以“笛至意暖 情归古园”为主题的2017年音乐集体葬礼在滨海古园墓地礼仪厅举行。当天的活动共有7户家庭参加,送别8位逝者。今年的音乐集体葬礼得到了上海中华笛文化研究所和许国屏笛子艺术团的支持,艺术团的演员们为家属献上了一场温馨感人的音乐送别仪式,《秋湖月夜》、《真的好想你》、《渴望》三首乐曲传递人间真情,在场家属均为之动容。为营造文明祭扫新风、确保广大市民平安出行,自2007年12月滨海古园墓地在全国墓园中首次推出音乐集体葬礼以来,这一移风易俗、树立殡葬文化新理念的葬礼方式,受到了广大市民朋友的欢迎。从2007年至2016年共举行的10场音乐集体葬礼中,共计有211户家庭报名,共送别了236位逝者。

   为了满足更多市民想用音乐为亲友送行的需求,今年滨海古园墓地再次推出以“笛至意暖 情归古园”为主题的音乐集体葬礼。从2007年至今,滨海古园墓地的音乐集体葬礼,离不开一个人的善心之举——国家一级演员、德艺双馨艺术家许国屏先生。许国屏是著名民族音乐家、古琴演奏家许光毅先生的长子,为秉承父亲“要抢救民族音乐”的遗愿,他牢记宋庆龄先生“弘扬民族音乐”的殷切嘱托,长期不懈致力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当滨海古园墓地致力于创新墓园文化、摒弃传统陋习之时,许国屏先生和他的多功能笛子演队,为公墓吹来了绿色环保新风。从2007年至今,许国屏多功能笛子演奏队义务来园参加音乐集体葬礼和海葬公祭典礼演出,共计10余场。在音乐声中,“伴着音乐去远行”,音乐集体葬礼成为了滨海古园的品牌活动之一。

 

【 字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