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墓地资讯 > 墓园文化 >【清明话墓地】正确认识“风水”,走出迷信误区

【清明话墓地】正确认识“风水”,走出迷信误区

【清明话墓地】正确认识“风水”,走出迷信误区

   说起“风水”,一般的百姓都耳熟能详。如某人飞黄腾达,人们可能会调侃地说“他们家祖坟冒烟了”,意思是祖宗的阴庇让他能有今天的成就。其实,这就是对“风水”最简单的理解。古人很早就懂得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这门儿学问当时叫“堪舆”。

   《史记》将堪舆家与五行家并行,本有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之意。后来,晋郭璞撰的《葬书》:“《经》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于是,“风水”就成了“堪舆”的俗称,以后基本专指相宅、相墓之法。 “风水”本是先民顺应自然择地而居的一种习俗,由于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局限,渐渐地,这种习俗演变得越来越功利,无论帝王将相还是普通百姓,对“风水”说中关于住宅基地或坟墓陵地周围的山川、风向、水流的形态能决定居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吉凶的说法深信不疑。

   从商周相地术的孕育,到秦汉地脉观的产生;从魏晋风水师的诞生,到隋唐葬地术的蔓延;再到五代、宋朝择葬术的盛行,终至明清建陵寝修墓地的泛滥,这个过程体现了风水史的发展轨迹。《周礼•司徒》云:“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这就是说,辨别以各种土地适宜于人民、鸟兽、草木的法则,辨别十二土地区域中各物名号及人民的居处,知道趋利避害,使人民旺盛,使鸟兽繁殖,使草木生长。《后汉书•仲长统传》记载着仲长统对住宅的要求是“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币,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背山临流,前有场圃,这正是堪舆术对阳宅的基本原则。《晋书》记载,魏舒从小就成了孤儿,为外婆收养,外婆家修建房屋,有相宅者说当出贵甥。后来,魏舒发奋读书,应验了相宅者的话。隋代内史令李德林深信堪舆术,据传说葬父母是,他让儿子先卜葬。儿子回来后,他问结果如何,儿子回答:“根据卜葬结果,这地应该出八公。”李德林问地在何处,儿子回答:“东面是村,西边是郭,南面是道理,北面依傍大堤。那村名叫五公村。”李德林长叹一声说:“这是天意呀!八公去掉五公,只剩下三公了。”果然,他的后代中只有儿子和孙子继承了他的安平公爵号。宋徽宗是一个很相信堪舆的皇帝。他一直没有儿子,有个叫刘混康的术士告诉他:“京师西北隅地势过低,如培筑增高,当得多男之喜。”徽宗就命令大兴土木,叠起冈阜,高约数仞,后来果然得了儿子。

   古之风水之说玄而又玄,既复杂又神秘,因为它包含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易经八卦阴阳五行、河图洛书算筮占卜、吉凶祸福寿夭穷通等种种学说和技法,这其中有科学的因素,也有迷信的成分。在传统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研究中,融入现代环境景观、环境生态、环境心理、环境生理、环境物理等理念,致力于商业环境的建筑风水景观研究探索和家居建筑风水研究探索,首次塑立环境风水的同感共鸣理念和环境动力自然疗法理念。

   当代堪舆风水学如果不加入现代学术,就与古代的风水先生没有两样,被主流社会视为不学无术的骗子,当代堪舆风水学如果不加入环境哲学、环境经济学、建筑环境景观方法、生态修复技术、环境生态科学因素,那就是骗子的乐土。现代风水学者的任务,就是研究风水学说,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给有关学界人士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使城市、乡村,乃至我们殡葬行业的墓地、陵园的建设格局更合理,更有益于人民健康长寿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良性发展。而对那些利用人们敬祖孝亲、祈愿庇佑心理,违背公序良俗,宣扬封建迷信,欺世盗名,骗人钱财的所谓的风水大师,应该坚决抵制和谴责,严重违反法律法规构成犯罪的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坚决抵制和谴责欺世盗名、骗人钱财的 “风水大师”!【来源:中国殡葬协会】

 

【 字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