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墓地资讯 > 墓园文化 >【清明话碑文】墓碑文词与墓志铭

【清明话碑文】墓碑文词与墓志铭

墓碑文词与墓志铭

   碑文,是指刻在石碑上的文词,专为刻碑而作。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碑文的体裁各具特色,归纳起来,可分以下三类:墓碑、墓志铭和功德碑。我国制碑的俗习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碑的出现。从汉朝以后,刻碑风气逐渐普及,几乎处处可碑,事事可碑。因此,碑文竟成了使用范围极广的实用文体。

   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称为“志”;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关于墓志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得很清楚:“墓志: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也指墓志上的文字。有的有韵语结尾的铭,也叫墓志铭。”当今的人们并不知道墓志铭是放在墓里的,墓外的人是根本看不到的,而把地面上的墓碑及碑文错称为“墓志铭”。

   “墓志铭”一词现仍在使用与很多人不了解它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种文化载体有关。东汉末年,曹操严令禁碑,魏晋两代亦因循此令。然而世人追念亡者之情仍望有所寄托,于是产生了将地表刻石埋入墓中的墓志铭形式。被誉为中国文学史、古文献学、俗文学、戏曲学、书法艺术等“多面统一的大家”、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先生就曾撰文指出:“墓志铭虽刻在石上,却是埋藏在地下的,凡立于地面之上的碑文是从不称为‘墓志铭’的。今传世的历代墓志铭,都属于出土文物。如果在地面上撰文树碑,应称‘碑文’,若篇末加韵语,则称‘碑铭’……立在碑亭中的应是‘碑铭’,而绝非‘墓志铭’”。墓志铭又称“埋铭”“圹铭”“圹志”“葬志”等,由这些称谓也可看出它确实是埋在地下的。吴先生的纠错言犹在耳,但是报刊图书上的误用和滥用依然不断出现,实在令人无可奈何。

   很显然,“墓志铭”是“碑文”其中的一种体裁,近代随着葬式葬法的演变推行,碑墓合一之制日盛,墓志铭之作渐衰;解放后,实行丧葬改革,丧事从简,并推行火葬,墓志铭失去了物质载体,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所谓的“墓志铭”真正的意义应该是碑文。这期的清明话题就为您介绍一些比较典型的墓志铭和碑文。

墓志铭

   1960年7月,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组队挖掘坐落于韶关市北郊田心乡洪义里武陵原的张九龄墓。墓内仅余零星残物,唯一完整的是一块石刻,它是与张九龄同时的唐中书侍郎徐安贞撰的《张九龄墓志铭》,当时该石刻有石盖作人字形盖住,故完好无损,刻字亦很清晰。

   《张九龄墓志铭》全文如下:唐故尚书右丞相、赠荆州大都督、始兴公阴堂志铭并序:太中大夫、守中书侍郎、集贤院学士、东海县开国男徐安贞撰。公姓张氏,讳九龄。其先范阳人,四代祖因官居此地。公诞受正性,体於自然,五行之气均,九德之美具,才位所底,不亦宜欤。盖所阙者降年之数不延,苍生之望未足耳。源以秀才。没赠都督,历任典诏翰,居连率,自中书令而迁端右,凡十八徒焉。序乎官次,存乎事迹,列於中原之碑,备诸良史之笔矣。公之生岁六十有三,以开元廿八年五月薨,廿九年三月三日迁窆於此。韶江环浸,浈山隐起,形胜之地,灵域在焉,神其安之,用永终古。呜呼!嗣子拯号诉罔逮,而谋远图,刻他山之石,志於玄室,人非谷变,知我公之墓於斯。铭曰:龟筮从兮宅其吉,山盘踞兮土坚实;呜呼相国君之墓,与气运而齐毕。”

   2013年9月,在河北大名县陈庄村南出土一方《宣差大名路达鲁花赤小李钤部公墓志》。 新出《墓志》两面书写,一面为汉文,一面为西夏文。

   汉文录文如下:宣差大名路达鲁花赤小李钤部公墓志公钤部,其先河西肃州之世系,祖茔在焉。公生而通敏,长有才略,丙戌间遭家不造,归附。上国,遂命公征辟西。既回,复辅阿答赤忽都帖木儿取沙洲,彼恃众坚守、战斗不一,时忽都马乏不克前进,以己马负之而出,公独进攘敌,俱免其难。后蒙上顾问:“向之临阵,以己马济人之危,何其自轻耶?”公伏奏曰:“彼则有功于国,信任已久,臣则新附,未有寸效,故尔”。上奇之。沙洲既平,赐人口一百有六。后征阿思克千户,随行未几城陷,皆公之佐欤。遂命公同合答行断事官事,丙午复命同牙鲁花赤行天下断事官,辛亥改授大名路都达鲁花赤。戊午秋七月廿有八日以病卒,年六十九岁。夫人田氏六十五岁,男三人,孙三人。长爱鲁,袭父爵,宠授虎符,至元四年十月间改授云南安抚使。次子罗合,中统三年宣授大名等路行军万户,至元元年八月十二日卒。次子小钤部以兄爱鲁出仕南国,袭爵如前,加昭勇大将军,至元十三年二月卒。长孙教化是年四月有四日祗授宣命,虎符袭爵,加嘉议大夫兼大名路诸军奥鲁达鲁花赤。次孙帖木尔、次孙万奴。噫,一门之中,袭爵承宣,枝叶不替,非公之积德累功,焉能至此耶。长孙教化以父之出仕未还,念祖之权厝未葬,是以改卜新茔,仍刻贞石以志其后。至元十五年二月有五日,嘉议大夫大名路达鲁花赤兼诸军奥鲁达鲁花赤孝长孙教化志。

   《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 ○ 明🔹孔贞运 “按状:公讳可立,字礼卿,别号节寰。(袁可立)先世居凤阳,始祖荣,国初以战功屡调坚城卫百户,即今睢阳卫也,遂徙于睢,代以德望著。”

碑文

   曹娥碑话说三国时,曹操和杨修一起来曹娥庙祭拜。看到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感到很奇怪,不解其义,最后还是杨修破译了这个谜语,说答案便是“绝妙好辞”。他给曹操解释说: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那便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即“妙”字;外孙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齑”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体字。所以“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谜底便是“绝妙好辞”。因为这个故事,便成就了 “曹娥碑”作为“中国最早的字谜”的美誉。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在他的墓碑上就刻着:“π=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

   “37,22,35,R.I.P”是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的碑文,这三个数字是梦露的胸围、腰围和臀围的英寸数,缩写字母的意思是在此长眠。死者生前最大的嗜好是爱美,她用数字将自己十分钟爱的形体永久记录了下来。

   对任何一位画家的赞美,又有什么样的语言,能胜过出现在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墓碑上的:“活着,大自然害怕他会胜过自己的工作;死了,它又害怕自己也会死亡。”

   《哲学通信》和《亨利五世》的作者伏尔泰,顺理成章的在专门迎葬伟人的先贤祠里占了一“席”,并受到这样的赞美:“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他拓展了人类精神,并且使之懂得它应当是自由的。”

   莎士比亚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墓碑上刻着他临终前为自己撰写的幽默的铭文“看在耶稣的份上,好朋友,切勿挖掘这黄土下的灵柩;让我安息者将得到上帝的祝福,迁我尸骨者定遭亡灵诅咒。”

   牛顿 “他几乎神一般的思维力,最先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彗星的轨道和大海的潮汐。”

   1953年逝世的前苏联火箭技术和星际航行家齐奥科夫斯基的墓碑上,刻着他的格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他们不断地争取扩大生存时间和空间,起初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就是征服整个太阳系。”

   小仲马《茶花女》的作者小仲马陵墓上刻着自己写的碑文:“吾寓于生,吾寓于死。吾固重生,尤重于死。生有时限,死无穷期。”碑文颇似哲理诗,深奥玄虚,有点像中国的禅宗味道。“死无穷期”,死也是人类生命的另一种生,它昭示了小仲马的生死观。

   聂耳是我国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墓碑上引自法国诗人可拉托的诗句: “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上海红十字遗体捐献者纪念碑碑文:生命,因短暂和仅有一次而显得更为宝贵。然而,这里的人却战胜了短暂,使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获得了永恒。他们以自愿捐献遗体的高尚行为,为人类攀登医学高峰提供了基石,使一些人获得新生或光明成为可能。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之精神,因他们的善举又获弘扬,人类生命的长河因而更添光辉。

   当然,无论古今中外,像以上介绍的这样的碑文数不胜数。这些碑文是用心、用情、用泪、用血、用爱写下的语句。它浓缩了漫长的人生路,表尽了无限的人世情。有悲痛的哀思,有幸福的回忆,有激励人奋进的豪言,有警示后人的壮语。这活人与死者感情交融的文字,充满了人生的哲理,字里行间都道出了人生的真谛,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最后就以旷古烁今、最伟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结束这期的话题。

   毛泽东题词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 字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