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墓地资讯 > 墓园文化 >上海墓地 【新视界】新型生态葬及其实现路径

上海墓地 【新视界】新型生态葬及其实现路径

在加快建设“人民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征程上,上海殡葬亟需克服当前生态安葬领域面临的各项突出矛盾与问题,探索更加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人民安葬需要的新型生态葬发展道路。从安葬对象、安葬葬具、安葬礼仪和葬后祭扫四个维度出发,构建新型生态葬,为突破传统生态葬在祭扫方式、安葬礼仪等方面的服务短板,进一步提高各类生态葬式的生态效果和服务品质,推动新时期生态葬创新发展提供了出路。

一、新时代呼唤新型生态葬

上海仅用了3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100%火化率,在全国率先实现不保存遗体的“第一次殡葬习俗革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第二次殡葬革命。当前,上海已在构建超大型城市生态安葬服务体系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树葬、花坛葬、草坪葬、海葬等各类节地生态葬式种类齐全,并取得良好发展,截至2020年,上海的节地生态葬率已达92.4%。节地生态安葬补贴体系相对完善,对本市户籍人员过世后选择撒散、深埋等生态葬式,以及树葬、花坛葬等节地葬式的,每具补贴1000元。上海还先后四次提高海葬补贴标准,从单具150元上升为现在的4600元,有力推动了海葬事业发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上海生态葬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现实瓶颈。在殡仪环节,火化后的骨灰缺乏进一步的精制化和减量化,限制了后续骨灰处置方式的选择和安葬空间的缩减。在安葬环节,售出墓地迟迟不能进行循环利用,而草坪葬、海葬等部分生态葬式仍存在相当数量的卧碑和纪念碑以作为纪念标志,节地生态效应尚有提升空间;骨灰盒等部分安葬用品售价高、资源消耗大,提高了家属和社会的治丧成本。在祭扫环节,生态葬逝者家庭缺少后续祭扫的纪念物、寄托物,面临“无处可祭”“无物可祭”的困境,极大影响了逝者家属对生态葬式的选择意愿。此外,生态葬补贴机制中存在一定的“重物质、轻文化”“重家属、轻墓园”倾向,现代殡葬文化建设中生态安葬礼仪建设的滞后,也是制约生态葬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下,上海正向着建设“人民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加快迈进,充分保障人民群众“逝有所安”“逝有礼葬”,应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更是人民城市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这要求上海殡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民至上”的政治要求深深刻入新型生态葬的血脉之中,主动回应市民尊严离世、文明安葬、人文纪念的精神文化需求,将发展和推广新型生态葬作为满足人民群众逝有所安的重要方式,作为破解土地资源不足困境和殡葬重大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

二、新型生态葬的理论界定

新时期,为进一步突破传统生态葬发展的现实瓶颈,推动生态葬创新发展,亟需对“生态葬”内涵做进一步拓展。本文提出:“新型生态葬”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发展目标,以“殡葬祭”全周期管理为推进思路,以精致化的骨灰制品为安葬对象,采用经济环保材质安葬葬具,实行有温度有尊严的安葬礼仪和多种祭扫方式的生态安葬模式。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发展目标,就是在生态资源有限的刚性约束下,将节约殡葬用地、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殡葬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推进新型生态葬建设,意味着要把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约束作为内在要素,把安葬过程、安葬结果、祭扫活动的“生态化”作为新型生态葬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以“殡葬祭”全周期管理为推进思路,意味着新型生态葬应被视为一个整体和系统,这一系统不仅包括安葬环节,还包括安葬前的殡仪环节和安葬后的祭扫环节;既包括微观的生态葬式,也包括中观的生态墓区和宏观的生态墓园;既包括静态的安葬对象、安葬用品、安葬设施,也包括动态的安葬活动和祭扫活动。

从安葬对象、安葬葬具、安葬礼仪以及葬后祭扫四个维度,可以将生态葬划分为“传统生态葬”和“新型生态葬”。传统生态葬是以遗体火化后的骨灰作为安葬对象,以骨灰盒作为安葬葬具,树葬、花葬、海葬等生态葬式的落葬过程中没有或只有比较简略的安葬礼仪,安葬后家属往往面临无处祭扫、无所依托的尴尬处境。与之相对应的新型生态葬则是以生命晶石等骨灰加工制品作为安葬对象,使用易降解骨灰容器等新型葬具,配合以人文安葬礼仪和多元祭扫方式。

因此,构建新型生态葬,需要从安葬对象、安葬葬具、安葬礼仪和葬后祭扫等四个方面系统发力。

其一,安葬对象。从实物层面上讲,以精致化的骨灰制品为安葬对象,要完成从保留骨灰到保留精致化骨灰制品的迭代。从精神层面上讲,要完成从保留骨灰、骨灰制品到保留人生文化的跃迁,从而实现“第二次殡葬习俗革命”。

其二,安葬葬具。主要指的是在安葬活动中用于盛放骨灰制品的容器。在第二次殡葬革命的背景下,安葬葬具生态化则是要着力劝导市民使用更加绿色,更易降解的安葬葬具,替代传统骨灰盒的使用,限制或停止随葬品的使用,减少社会总成本和家属治丧成本。

其三,安葬礼仪。生态葬不意味着随便和简单,要从礼仪场景的构建与营造,礼仪流程中人文元素的应用,对逝者人生价值的肯定等方面,提高安葬(祭扫)活动的文化内涵,赋予逝者以尊严感,赋予生者以庄重感。

其四,葬后祭扫。没有墓,如何祭,是摆在生态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传统生态葬或是逃避,或是采取妥协的办法,为生态葬留一块小墓碑,或另外建立纪念设施。新时期,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们逐渐适应疫情对殡葬行业的影响,大众对于线上祭扫、远程祭扫的接受度正在不断提高,线上纪念和线下祭扫相结合,将成为未来新型生态葬祭扫方式的探索方向,通过着力构建“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的多元化祭扫体系,以满足生者纪念、寄托的精神需求。

三、新型生态葬的实践路径

第一,推动生态安葬激励机制更加均衡有效。一方面,新型生态葬补贴政策要从“以经济补贴为主,文化和服务补贴为辅”转为“以文化补贴、服务补贴为主,经济补贴为辅”,让新型生态葬不再只是面向低收入群体和特殊人群的一项社会福利,而真正成为一项高品质的文化服务。另一方面,新型生态葬推广激励政策要告别单纯的丧家动员模式,转为家属、墓园一起动员,地方政府可根据墓园节约土地的规模、生态安葬逝者的数量,对墓园提供一定的奖励和补贴,提高墓园推广生态葬的积极性。

第二,提升新型生态葬基础设施和服务品质。营造优美自然周边环境的同时,配套远程祭扫和线下人文纪念设施。优化生态葬区的设计规划,树立精品思维。可由民政部门、殡葬行业协会或殡葬单位组织开展生态墓区、生态墓园设计大赛,提高生态墓园设计水准。建设纯生态墓园,只接收生态葬逝者入葬,采取森林公园式设计管理,不立碑、不建墓,墓地与自然生态浑然一体。在政府财力尚不充足的地区,也可用政府政策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新型生态葬墓园建设,降低社会总成本。

第三,强化新型生态葬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研发新型环保骨灰容器,逐步取代传统高价骨灰盒的应用,降低资源消耗的社会成本和老百姓治丧的经济成本。提升墓园单位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打造“互联网+生态安葬”模式,强化墓地导航、线上选墓、直播祭扫等技术应用,探索开发更多新型生态葬数字化场景。

第四,殡葬祭全链条一体化推进新型生态葬。“殡”的方面,为选择生态葬的逝者提供“打包式生态殡仪服务”,在火化流程上增加骨灰研磨等预处理环节,实现骨灰体积减量、恐怖感减轻,为后续骨灰制品加工、安葬奠定基础;为丧家提供免费生态葬骨灰容器,免费骨灰寄存服务等商品和服务补贴。“葬”的方面,尽可能减少卧碑、海葬纪念碑等硬化构造物的使用,探索“两墓制+二次葬”模式,逐步缩短土地使用周期,推动墓地循环利用。“祭”的方面,可免费为生态葬逝者建立网上人文纪念馆,开通远程祭扫、线上祭扫服务,定期举行集体公祭、共祭活动,并可组织植树、踏青、拾取海洋垃圾等兼具生态价值和象征意义的活动。

第五,塑造更有温度和尊严的生态安葬礼仪。安葬仪式整体流程在8-10项、时间在10至15分钟左右为宜,既不宜过长,过长则失之冗繁,也不宜过短,过短则失之仓促。在形式上,可强化音乐、鲜花、清水、土壤等具有人文关怀、象征意义、生态属性元素在礼仪流程中的应用,加强亲友在仪式中的互动参与,如撒一把土、说一段话、鞠几个躬、写一段文字等,让饱含悲伤之情的亲人通过仪式语言表达情感。在内容上,要加强对逝者文化生命的总结和肯定,不宜用千篇一律、模板化的仪式语言对逝者进行总结,而要挖掘逝者个人的生命特点,在仪式中充分肯定逝者的精神品德和个人成就,赋予逝者以最后的人格尊严。此外,还要做好礼仪服务人员的培训,对生态葬礼仪服务人员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进行规范化训练,使礼仪服务员不仅熟稔礼仪的基本程序,还要饱含对生命的尊重,引导家属合理释放情绪,营造庄严肃穆的仪式感。



【 字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