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墓地资讯 > 墓园文化 >上海墓地:【新视界】弘扬传统美德 厚植家国情怀——评《上海文明祭扫礼仪指引》

上海墓地:【新视界】弘扬传统美德 厚植家国情怀——评《上海文明祭扫礼仪指引》

作为文明古国,重视祭祀是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传统,也是中国社会人文生活的重要传承。《论语》中孔子明确总结了这种传统:“所重,民,食,丧,祭。”祭的重要意义,古人认为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也就是说,一方面,祭是对先祖的敬重和怀念,另一方面,祭也是对后代的一种德性教化,可以淳化家风。

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显然已经很难要求人们像古人那样,以繁冗的礼仪来祭祀先祖。对于祭祀,礼仪作为一种形式,与敬重作为一种内心的情感相比较来说,后者显然来得比前者更加重要。儒家对此认识得非常清楚。《礼记》记载,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尽管内容大于形式是儒家一贯的主张,但是这并未否定礼的重要性。毕竟,“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但是,我们倡导移风易俗,却常常会做得过了头。许多人在先祖墓地祭扫时嘻嘻哈哈,上香行礼全无恭敬庄严之意。更有年轻人不知道墓地扫墓该有怎样的程序和礼仪,以为只是到墓地转一圈,好似踏青郊游,闲逛散心,却不了解“丧思哀,祭思敬”的道理,也不了解孔子为何主张“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原因。这当然不能完全怪年轻人不懂礼法,事实上,因为他们从未接受过这样的教化与训练,当然也就不懂得怎样依礼而行。

如今,由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上海开放大学、上海滨海古园和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编写的《上海文明祭扫礼仪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正式面世,初读文本,令人惊喜。这个《指引》有助于弘扬传统美德,厚植家国情怀,对于移风易俗,改善社会祭扫风气,教化民众,塑造人们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指引》上合崇礼古训,下合绿色、节俭新风。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作为礼仪之邦,依礼祭扫乃是文化传统。《指引》第四部分对市民祭扫礼仪做了适应时代特征的叙述,可谓合乎崇礼古训。同时,《指引》对祭扫中使用的物品做了符合时代要求的说明,以能表达诚心和敬意为要,而拒绝奢华和浪费,可谓合乎绿色、节俭新风。

其次,《指引》秉持的理念简约、完善,提出的礼仪朴实、庄严。《指引》提出了祭扫活动应该秉持的四个重要理念,即“敬”“静”“净”“雅”。这四个理念内涵清晰,简约,又完善而富于时代精神。同时,其规定的礼仪也符合移风易俗的要求,既能表达人们对先祖的崇敬与思念,又不失朴实和庄严。

最后,《指引》有助于传承优良家风,培育家国情怀。祭扫活动具有重要的家庭教化意义。《指引》充分考虑了祭扫活动的家风传承价值,特别提出了“献辞礼”和“追思礼”,通过祭文的写作和诵读,向逝去的亲人汇报工作、生活情况,通过主祭人对逝者人生经历、高尚品行、人生成就的追述,唤起生者对亲人的追思、怀念,并以此促使生者追念逝者成就、学习逝者品行、继承逝者遗志,实现对优良家风的传承和家国情怀的培育。

总之,《指引》作为一次试图对社会改革进程中人民群众的祭扫活动进行引导的尝试,或许还有不圆满之处,但是其本身秉持的理念,其所体现的价值和意义,毫无疑问都是值得称赞的。

【 字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