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墓地资讯 > 墓园文化 >上海墓地:【新视界】当代中国文明祭扫的“上海标准”——评《上海文明祭扫礼仪指引》

上海墓地:【新视界】当代中国文明祭扫的“上海标准”——评《上海文明祭扫礼仪指引》


在中国现代化的文明城市建设中,“文明祭扫礼仪指引”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既有对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的创造性继承,也有基于现代文明城市特点的在地化融会。

2022年4月3日,由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上海开放大学、上海滨海古园、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编制的《上海文明祭扫礼仪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正式对外发布。《指引》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基本理念”,倡导文明祭扫应内心诚敬、氛围安静、环境洁净、仪式隽雅。第二部分“祭扫时间”,列举了“季节之祭”“纪念日祭”“民俗节祭”三类祭扫时点,为市民错时祭扫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第三部分“常用祭品”,提出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用鲜花蔬果等洁净而含有生机活力、气味馨香的祭品,并列举了一些常用的祭品和其文化含义。第四部分“市民祭扫礼仪指引”和第五部分“工作人员服务指引”,尝试提供更高品质的祭扫服务。

如同上海教育电视台在2021年12月21日的直播节目“上海发布全国首个殡葬礼仪指引征求意见稿 我们离文明祭扫还有多远?”中所追问的,我们可以看出《上海文明祭扫礼仪指引》作为全国首个殡葬方面的礼仪指引,其出台是上海在推进殡葬改革、引领移风易俗方面的一次大胆尝试和创新,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文明祭扫”礼仪也是一种探索推进和标准试建。

一、当代“祭扫”实践中的“文明”困境

殡葬祭扫礼仪在中国传统社会有着丰富的历史实践和理论建构,但是,伴随着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现代化历程和文明演进,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成果举世瞩目,另一方面现代化带来的城市化、法制化、文明化规约也困扰着当代中国人。对于缅怀先人、致敬逝者、祭扫礼仪而言,传统社会有着相对稳定的礼仪规约,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面对着人口密集聚居,逝者集中安居墓地,传统的祭扫礼仪变得逐渐不合时宜。在大城市化背景下,当代人如何在更好继承传统的同时祭表哀思?如何既能创造性的发挥传统祭扫礼仪精义又符合当代城市文明的礼仪规约?如何既能充分表达对逝者的缅怀致敬又能同时构建现代化都市的文明尺度?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指引》的“出场”背景。

“现在锡箔也不让烧了,我到公墓来能做什么?”这是近年来市民在与墓地工作人员沟通时发出的疑问。这一疑问的背景是,上海各大墓地建设“无烟墓地”和“无焰墓地”以来,采取了禁止燃烧锡箔、纸钱和焚香等措施。

这便是上面所说传统祭扫实践与当代文明规约的冲突,一方面有着浓厚的致敬缅怀情感需要表达,另一方面又有着严格的都市化文明管控,那么当如何寄托哀思?祭扫先人?毋庸讳言,传统社会由于以地广人稀的农业文明为主体,所以祭扫礼仪实践蕴含了丰富的“燃烧锡箔、纸钱和焚香”等环节,由此也形成了氛围浓厚的祭扫场景。但是,面对当代人口密集、寸土寸金的现代化都市场景,传统的“燃烧锡箔、纸钱和焚香”等祭扫实践变得无处安放。因为,在大都市环境下,传统燃烧锡箔纸钱的祭扫方式既不环保、又不节约,还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近几年许多地方都曾因祭扫活动而引发过火灾。

由此而言,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祭扫实践,甚至在传统社会作为重要祭扫内容的项目,在现代社会变的不再“文明”、不再“适宜”,这构成了传统社会祭扫礼仪的当代文明困境。

二、文明规约指引下的当代“祭扫”实践

面对上述困境,从文明化城市推进殡葬改革、移风易俗和公墓安全管理等角度看,构建无烟墓地势在必行。从市民祭扫的角度看,禁止焚香、燃烧锡箔后,也需要一种更加现代和安全的替代性祭扫方式。

此种新型的祭扫方式,既要蕴含对传统祭扫礼仪的创造性继承,又要能充分呈现当代人的祭奠情感,还要符合当代城市的文明规约。由此而言,《指引》兼顾三者,而且充分体现了中国现代化文明进程中的积极成果以及中国殡葬文化事业的“服务”理念。

第一,《指引》充分继承了传统祭礼中的优秀成果。对于传统祭礼中的基本理念——敬、静、净、雅予以完整继承并予以创造性解释,比如“敬”凸显于“心”;氛围环境之外更注重“雅”的提升,这不仅是对传统祭礼精义的创造性继承也是对其创新性转化。对于传统的祭祀时间也完整收录,许多为当代人所疏忽的“季节之祭”等均予以收录,并且充分体现了其灵活性:“在时间上,不拘于清明、冬至,一年四季、纪念之日、民俗节日均可祭扫。”

第二,《指引》为当代人的缅怀寄思提供了多元途径和丰富的表达空间。如同《指引》所言:“形式上,不拘于流俗,无论是家祭、网祭,抑或是代祭、墓祭,均可寄思;祭品上,不拘于物,鲜花蔬果,均可寄情。”而且在“常用祭品”部分尤其侧重体现“生机”和“敬意”:“在祭扫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用洁净而含有生机活力、气味馨香的祭品,这些物品作为祭扫活动的必备要素,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也能较好体现生者对逝者的敬意。”由此可以看出,该《指引》对于当代人的祭扫实践有着充分的尊重和真诚的共情。

第三,《指引》充分体现了当代文明都市的“服务”理念。此种“服务”理念不仅体现在整个“文明指引”的服务性质上,不是一种“强加”,更类似一种“文明沟通”和“温馨提示”:如何更好地缅怀先人?如何更好地致敬逝者?如何更好地维护逝者尊严?在《指引》第四部分“市民祭扫礼仪指引”有着详细的“服务引导”。另外,在第五部分“工作人员服务指引”同样体现了现代文明都市的“服务”特质。尤为要者,当代社会的“服务”是双向的,如同指引所说“本指引倡导节约粮食、保护环境,食物类祭品应适量选用,表达敬意即可,祭扫结束后可分享祭品或带离墓园,保证故人安息之地的干净整洁。”个体的祭扫实践,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寄托,同时也在构建着文明都市的靓丽风景,文明社会的服务是彼此的、动态的、交互的。

三、当代文明祭扫的“上海实践”及其反思

面对当代中国社会祭扫实践中的文明困境,《指引》的发布,对上海市民的文明祭扫所涉及的基本理念,如何选择祭扫时间、方式、祭品等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服务引导,对于上海市民所遇到的祭扫问题具有切实的实践指导意义。尤为要者,在中国现代化的文明城市建设中,“文明祭扫礼仪指引”也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既有对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的创造性继承,也有基于现代文明城市特点的在地化融会。

但是,毋庸讳言,《指引》还只是一个尝试,尚需要更多的民众反馈和重建完善,而且从发布的文稿来看,也确实有缺弱环节和有待商榷处。

第一,《指引》对于上海市民人口的跨地域性关注不够,因此对于“异地祭扫”问题着墨不多。现代化文明都市的特点之一便是人口的流动频繁,由此而言,针对墓地祭扫的“无烟化”礼仪规约所涉及的群体有限。因为传统祭扫的当代文明困境不仅表现在祭扫礼仪、祭品方面,还涉及“异地祭扫”问题。这个问题在“安土重迁”的传统社会并不严重,但是在注重人口流动的当代文明都市而言则是标志性特征。对于流动人口而言,或有新安之居,但是何来可扫之墓?除了“家祭、网祭”之外,当代文明祭扫当有何种内容?有待丰富,值得探讨。

第二,《指引》以服务于上海市民为旨归,也可以视为全国范围内礼仪重建的初步尝试,但是若要提升为国家层面的“礼仪规范”尚需更多调研完善。一方面全国各地,城市风貌各异、风俗各异,适合于上海市的文明指引,对于其它城市是否合适?需要进一步研究。另一方面就目前全国人口基数而言,农村人口依然庞大,其传统祭扫实践依然具有合法性,但是,其祭扫实践如何提升完善?是否有必要纳入文明祭扫考量?这些问题依然值得探讨。不过,就本指引的文本弹性内容而言,作为全国各大中城市的祭扫礼仪参考,依然是有价值的。

第三,《指引》对于国际大都市的文明祭扫礼仪关注不多。文明祭扫不仅是当代中国都市文明的典型要求,同时也是国际化都市的共同文明规约。因此,对于国际大都市的“文明祭扫”礼仪实践是否应有更多借鉴?兄弟城市比如台湾、香港、澳门是否有类似的文明规约?对于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受中国传统影响较深的国家,其当代文明祭扫礼仪又经历了何种发展与现代化创新?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共同的参考资源。另外,传统的祭礼只是当代“文明祭扫”礼仪的资源之一,当代中国文明进程更多接续了世界现代化的文明进程,因此当代国际都市中祭扫礼仪实践的文明规约也应成为我们的重要资源。在这方面,《指引》还有待加强。

综上所述,尽管我们期待《指引》能进一步完善发挥更大作用。但是,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化文明进程的代表性城市,本次发布的《上海文明祭扫礼仪指引》,不仅为上海市民的祭扫实践提供了一种服务性的文明规约,而且为中国现代化的殡葬文化事业提供了一个全国性的参考,可以称为当代中国“文明祭扫礼仪”的“上海实践”,因此具有里程碑意义。


【 字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