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墓地资讯 > 墓园文化 >上海墓地:【新视界】积极推进殡葬服务 担当社会文明载体——学习李纪恒部长9·17讲话精神

上海墓地:【新视界】积极推进殡葬服务 担当社会文明载体——学习李纪恒部长9·17讲话精神


上海墓地按:优化殡葬活动和殡葬服务,应该从优化墓地祭祀活动和传承文化这些核心环节上提升现代殡葬文明,以殡葬文明的优化提升,更好贡献于社会文明。

9月1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扎实做好民政在全面小康中的兜底夯基工作发布会上,民政部部长李纪恒指出:“未来殡葬将成为传承逝者优良家风和良好品德,激励后代努力奋斗、贡献社会的文明载体,更好实现‘逝有所安’。”

深入领会这个讲话的精神,有以下几个要点。其一殡葬墓地行业要站在更高的立点,以更远大的目光,着眼于未来殡葬,全景全息式瞻望行业未来的愿景与希望,树雄心,鼓斗志。其二在创新思维的引领下,强调了一个重要命题,即殡葬是社会文明的载体。应以推进殡葬文明为社会文明做贡献。我们不妨称此为社会文明载体理论。其三,殡葬应具有文化传承功能,激励功能和人性化服务功能,如“更好实现‘逝有所安’。”

一、领会讲话精义,从理论与实践

两方面构建社会文明载体

殡葬是社会文明载体,而且是贡献社会的文明载体,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殡葬工作者应从这二端齐头并进,努力贯彻。我国自古就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祀为大事之首。因为祀不仅是场景化、仪式化的祭天地自然、敬祖感恩的道德教化活动,也是当时社会精神理念的教育传承活动,是当时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充分展示的载体。这个载体的生命力就在于墓地祭祀活动迭代传承,延绵不绝,且始终放在国之头等大事的位置。

包含墓地祭祀在内的殡葬活动是随时代发展而进步的,由于殡葬精神文明和殡葬物质文明的进步,提升了殡葬文明的客观价值,也使该时代的人意识到了殡葬文明的社会价值,把殡葬文明视为社会文明中的高端文明之一。其原因在于:殡葬文明是专注于敬畏生命,追求人生完美的文明方式;殡葬文明无一不是为追求生命永恒、力求延续生命价值而努力的;殡葬文明是继往开来的文明,继往在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开来在于激励后人,鼓舞斗志。

在此基础上,殡葬文明载体理论可简要表述如下:殡葬活动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接续不断的具有文明传承作用的重要活动。在人类长期殡葬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的资源和财富。它既是社会文明的表征,又是社会文明的推动力之一。它以独特的形式永恒地演绎着社会文明的丰富内涵。

我们经常从各个历史时期殡葬文明的遗存中去探究、发现那个时期社会文明的痕迹,这不就是在时光追溯中,反复验证殡葬文明是社会文明的载体么?

9·17讲话不仅从理论上概括出了殡葬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还要求殡葬业、殡葬工作者更好地担当起贡献社会文明载体的功能。这对殡葬业是一项具有理论挑战性,实践创新性的新任务,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

二、优化殡葬活动和殡葬服务,助力建设社会文明载体
文明与文化的涵义相近,但有细微不同。它们都具有以下特性:它们都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形成发展,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都具有阶级性;不同社会阶段,发展水平有显著差异,具有阶段性;它们因民族、地区不同特点而具有民族性;今天的文化、文明保留着悠久历史的痕迹,具有传承性和历史延续性。我们今天,为了“更好实现”殡葬成为社会文明载体,必须重点把握社会文明的时代性,即时代特征。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从“文明是野蛮的对立面”这一概念泛泛地去理解现代社会文明,而应该从现代社会基本特征具体精准地洞察其内涵

现代社会文明至少应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在物质层面上,它是我国已经迈入小康社会并且正在进一步提升发展中的社会文明;二是在精神层面上,它是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的社会文明;三是在法制层面上,它是在我国法律制度体系保障下的社会文明;四是在生态环境层面上,它是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为指导的绿色生态型社会文明;五是在伦理关系层面上,它是以努力构建和谐协调关系,相互构成命运共同体的社会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内涵,对殡葬如何更好担当社会文明载体,殡葬服务如何更有力推动社会文明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确立了殡葬业瞻望未来,开辟美好前景的方向,这就是“一个优化,三个推进”。即持续优化殡葬活动和殡葬服务;推进殡葬二次革命,推进殡葬绿色生态化发展、推进殡葬业数字化转型。

贡献于社会文明建设,将自身打造成为社会文明的载体,这是一项崇高的职业使命、高尚的精神追求,为此应该首先优化殡葬活动和殡葬服务业,提升自身的文明素质,而后才堪充当社会文明载体的重任。关于殡葬活动和殡葬业如何优化,我们可以借鉴一个实例。

10月14日时当重阳,辛丑(2021)年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在浙江丽水市缙云县仙都黄帝祠宇举行。在近一个小时的盛大仪式中,来自海内外社会各界的华侨华人及群众代表等400余人参加了祭祀大典。祠宇两侧楹联写道:四海同心祭始祖,共同富裕启华章。大典以金装甲士长号鸣天开始,九位号手一起鸣长号五响,呼唤英灵,钟鸣五响,表达全体中华儿女对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无限景仰和无比感恩。继而,击鼓鸣钟、三上高香、三献花篮、三进美酒、恭颂祭文、三鞠躬礼、高唱颂歌、乐舞告祭(淑女凤舞、甲士戟舞、旌旗群舞、神龙腾舞)等仪式相继呈现。蓝天昊日,仙乡乐舞,盛世华年,共敬始祖。正如大典祭文所颂之辞:“勠力同心,筑我华邦。神州梦圆,华夏永昌。”这是一次成功的大型祭祀活动。虽然这一活动的形式和意义超出了一般殡葬活动和一般祭祀活动,但对我们讨论的问题却颇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优化殡葬活动和殡葬服务,应该从优化墓地祭祀活动和传承文化这些核心环节上提升现代殡葬文明。殡葬文明优化提升了,便能更好贡献社会文明。殡葬活动包括殡、葬、祭、传、遗五个环节,其中祭是最经常的形式,传是传承文化,是最具文化内核的关键环节。作为民众一般的祭祀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首先,在每一场墓地祭祀活动前,根据社会文明建设的要求,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活动主题是社会活动的灵魂,它对于活动的政治教育意义,文化宣传意义,人文纪念意义具有决定性作用。缺乏鲜明积极的主题,仪式规模再大,也不过是热闹一场罢了,活动过后不会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画龙要点睛,活动要有主题,要有符合或提升社会文明价值的主题。上述2021年祭祀大典以“四海同心祭始祖,共同富裕启华章”为主题,既具有历史性、文化传承性,又具有时代性、激励性,鲜明而贴切。

其次,殡葬活动的各个环节,要尽可能赋予现代社会文明意义。意义就是文化内涵,文明价值。仪式具有形式性,但通过人为赋予手段,借助仪式进程中的顺序、时间、方位、数字、色彩、形状、花卉、饰物等,使之具有文字、语言无法直接表达的寓意,为弘扬社会文明给力,让殡葬活动既成为载体,发挥其传播教育功能。在上述大典中,就充分运用了文化赋予这一文化创新手法,提升了这次活动的文明价值、文化芳馨。那九位号手代表了九州大地,34通鼓声代表了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15声钟响代表15亿华夏儿女对始祖的崇敬感恩之情。那高唱颂歌的81名儿童九九方阵,寓意久久归于一统,祖国统一的美好寓意。其他献美酒、上高香、建高台、披缎带无一不蕴涵丰富。在现代物质文明方面也有专门显现,那金装甲士的衣着、与会嘉宾的服饰、网上祭扫平台的建设、“庆丰收”等系列活动、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无一不彰显现代社会文明进化的场景。

再次,殡葬活动应通过祭文或其他优美文辞表达形式,准确发挥其关于社会文明的叙事能力。光凭形式性的寓意表达是不够的,因为其中的寓意需要相当的领悟、解码能力才能充分理解。而文字叙述既简洁、准确,又能让人很快明白。尤其一般家庭的祭扫活动中,子女通过对话方式写就的悼词、祭文,更能发挥感恩尽孝、传承家风家训,弘扬优良品德的作用,这在事实上就成为了传承社会文明的载体。

最后,殡葬活动应通过协调融洽的人际关系场景为社会伦理文明做贡献。殡葬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伦理文明活动。一个普通人一生中很少有机会把亲朋好友及各方面社会关系召集在一起,举行一次以他为中心话题的活动。结婚典礼虽也盛大,那是以祝福、喜庆为主要形式的,不涉及对一个人的深层次怀故感恩、友情交往等内容。人生终极的追悼、追思、祭祀活动则不然,所有人际关系只要无特殊情况一般都会闻讯而来,且各各以亲缘关系、辈分长幼、社会职务、贡献大小等因素,展现出以相应的伦理关系为准则的殡葬行为方式。这种场合,堪谓是伦理文明最充分的表现时刻。对逝者而言,这是他(她)一生中伦理关系的总汇;对每个参与者而言,这是个人对社会伦理文明的一次实践和奉献。

三、以“三个推进”努力践行“殡葬业是贡献社会的文明载体”

李部长9·17讲话,对殡葬业未来发展抱以殷切期望,殡葬应成为社会文明载体理念更具有理论高度和实践上的高要求,我们应从以下三个基本方面努力,贯彻落实讲话精神:

第一,积极推进殡葬二次革命,将殡葬从以骨灰处理为本的阶段上升为人生文化文明阶段。时任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在1996年4月26日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签名倡导火葬四十周年座谈会上谈到:“周恩来总理曾指出:由保留遗体到不保留遗体,是殡葬习俗的第一次革命;由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是第二次革命,而且是更加彻底的革命。”

第一次殡葬革命至今已经60多年,许多地区已经实现了不保留遗体的火化。目前火化后的骨灰仍作为人们思亲怀故的物质凭依,在墓园中安葬。也有一部分撒在大海,实现了第二次殡葬革命所期望的“不保留骨灰”。可见,我国目前正处于从一次殡葬革命向二次殡葬革命过渡阶段,这个过渡期或许还要60年或更长。从一次殡葬革命的经历来看,殡葬革命的关键在于改变观念。在城市中,目前人们以骨灰安葬作为逝有所安的标志,普遍接受了火化观念,火化文明基本深入人心。

推进殡葬第二次革命应重点抓好两件事:一是继续抓好殡葬观念的变革,以先进殡葬观念引领殡葬文明。这方面工作应常抓不懈,并且防止回潮。至今还存在着不少关于葬式尤其是火化的极端非议,就是明证。二是要明确,不保留骨灰而保留人生文化,是真正的最有人文纪念价值的留存。骨灰的文化留存时间有限,三代、五代之后,后辈们还能认清并记得那些老祖宗的骨灰所在么?还能上坟扫墓么?而人生文化才是最根本最有价值的“留珍”,才能绵久传承。

为此,推进殡葬二次革命就应在人生文化建设上有新举措。人生文化的保留恐怕不能光依赖殡葬单位和民众自身的努力,应该走社会化途径,纳入社会文化服务议程。如已经起步的在墓园建设人生文化博物馆、陈列馆,这一工作能否推广到社区、敬老院、公园?能否设立人生文化服务事业部门,以优惠价格服务于民众?人生经历视频制作能否走社会公益服务道路,仅收取成本费?

第二,积极推进殡葬生态文明,助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殡葬活动,涉及人类多种文明,如法制文明、伦理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在生态文明方面,可谓欠账不少。历史上人类的殡葬活动,大部分不仅没有为生态文明助力,还起着负面影响,有些教训值得人们永久铭记。即使在今天,坚持殡葬生态文明依旧是严峻的话题。殡葬生态文明建设正反两方面情况都显然存在。说它取得了显著成效,成果丰硕,确实如此。说它在许多方面,如散埋乱葬、耗费资源、设施陈旧、生态不足等都还存在问题,并不为过。

综合考虑,积极推进殡葬生态文明建设仍是全行业长期性重大任务。民政部门和殡葬组织还应对这项重大工作开展理论和工程实践两方面的研讨。我们应继续在政策、观念、设施三个方面同时并进,推进殡葬文明,以此助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殡葬二次革命阶段,不仅要消除殡葬活动对生态文明的负面影响,还要做出积极的回应,发挥引领性作用。

第三,推进殡葬数字化转型,在全社会数字化转型中力求加入领先团队。从技术角度考察,现代社会文明是数字化文明,或者说是以数字化技术为引领的社会文明。20世纪末以来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已拍击着各行各业的技术基础,科技实力对社会原有文明的冲击和对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让人刮目相看,惊叹连连。上海殡葬界对这一形势可谓了然于心,谋划于中,各层级机构和殡葬组织结合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系统制定数字化转型计划,上马一系列数字化工程项目,已脚踏实地地行进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路上。

数字化文明是人类社会的高端文明。殡葬作为贡献社会文明的载体,不仅要紧紧跟随时代潮流,还应在若干方面走在前列,创造新的业绩。为此,我们在推进数字化转型中,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充分注意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性。殡、葬、祭各线条都要关注,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以工程项目为抓手,以系统数字化转型为目标。二是充分注意数字化转型的人文性。殡葬是最具人文性的行业。殡葬服务数字化就是将人文数字化,这是具有行业特色的努力方向。唯其如此,殡葬墓地行业才能骄傲地站在社会文明的高台上。

【 字号:

返回